• 0
  • 2
  • 66

手机浏览

微信公众号

官方联系方式:400-888-4606    
公司地址:长春市绿园区西新工业集中区
网址:
www.laohantou.com.cn
邮编:13000

页面版权所有: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    吉ICP备13000798号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长春

>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清心守艺,古法归真 “老韩头”传承人回春伟口述历史

【摘要】:
清心守艺,古法归真 “老韩头”传承人回春伟口述历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每默念到此,总能莫名地扣动我的心弦。自己也总在思考,竟是什么让我对诗豪刘禹锡《秋词》中这千古名句“情有独钟”?并不全因诗句中的意境,而我更没有梦得先生的经历和境遇,究其原因,是秋天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叫回春伟,回族,是“老韩头”的第四代传承人。接下来,是“老韩头”和我的故事。 一、混汤一碗定家训 喝过“龙凤珍珠汤”吗?别说是喝,想必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我自然也是没见过的。但我听说过,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那是我外公、“老韩头”品牌创始人韩在发先生口中一个故事,一个和秋天有关的故事—— 20世纪初,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关东大地是那个特殊时期为数不多的“净土”。也就在这个时期,我的外曾祖父韩来胜老先生,回族,带着他的儿子、我的外公韩在发先生,跟随闯关东的人流来到吉林,在农安附近的小合隆落脚,开了一家清真牛肉铺维持生活。 1908年,肉铺正式悬挂“老韩头牛肉铺”招牌。那时开牛肉铺,不仅需要自己屠宰、扒皮、收拾干净,再煮制售卖,更需要自己去北荒买牛,然后自己赶回来,十分艰辛。 生活艰辛倒不打紧,但那时赶牛去北荒,一路既荒凉,又很危险。每次出发都提心吊胆,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可谓真正的“荒野求生”。沿途不仅处处遇群狼,有时更会撞上土匪、马贼的劫掠,要么就是不小心住进“黑店”,自少不了被歹人洗劫一空、甚至平白搭上性命。过去,常常有贩牛人一去北荒便了无音信,最终连尸首都无处寻觅。 有一年秋天,具体是哪一年,外公总说他记不清了,许是真的记不清了,许是铭记在心不愿再提。总之,那一年曾祖父韩来胜赶往乌兰塔拉参加当地的牛马大会,忙碌一天,颇有收获。不知不觉便已日头偏西,就在曾祖想要寻店落脚的时候,竟遇到了一位对他非常热情、热情到盛情难却的店掌柜。曾祖父为人老实厚道,有加之初来乍到、举目无亲,见到如此热心人,着实被打动了。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便顺利成行了,曾祖父跟人家进了屋…… 曾祖父进屋后,整个车店子大通铺上空无一人,只有炕梢躺着一个老头,老头手旁的炕沿儿上放着一碗药。大车店伙计热情地招呼他进屋落坐,挨不过情面,而且忙碌一天也确实很疲惫,于是曾祖父便寻思坐下歇会儿。 可谁知这屁股刚一碰炕沿,异变突起,只听“哗啦”一声,整趟炕沿儿一下子全掉下来了,炕沿上那碗药自然也难逃“劫数”,紧跟着炕沿儿翻在地上摔得粉碎,里面也不知是什么东西,黑乎乎的撒了一地。 曾祖父当时有些蒙了,正要起身赔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车店伙计一个箭步冲上来,顺手抄起曾祖父的领襟儿,然后重重地将他推到在地上,接着便大叫:“来人啊!” 屋外的其他伙计闻声都冲了进来,七手八脚地将曾祖父五花大绑,并质问他:“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值多少钱吗?” 事到如此,曾祖父又岂能不知道自己着了人家道儿了,但为了少受皮肉之苦,更为了尽快脱身,曾祖父闻言答到:“我确实不知道碗中是什么上好的药材,但我愿意赔给店主损失,我确实是无心为之,还请几位小哥通融通融。” 这是一直在炕上没有发话的老头,以一副强撑着坐起来的姿态嘶吼道:“这是‘龙凤珍珠汤’,是我救命的药啊!赔?你赔得起吗?没有一万块现大洋,你就留下来给我抵命吧!” …… 后面的事情,即使我不说,想必大家也都能够想象。曾祖父怎么可能会有一万块大洋,无奈之下掏出了身上为了这次买牛省吃俭用攒下的55块大洋(民国初年1块大洋约等于现在的700元)。因为钱实在太少,又挨了这黑店伙计们的一顿毒打,这才得以含泪逃离草原。 但从草原回来的一路上,本就身无分文的曾祖父身上还带着被毒打的伤,无法干零活也无人敢收留,只能沿途一路讨饭,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将近两个月才回到了家。离家的时候“小麦覆陇黄”,归来的时候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历了那一次的风波,非但没有使曾祖父放弃自己的营生,反而锻炼了他老人家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刚正不阿的气质。在那之后,曾祖父便立志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都要一身正气。 此后,每当讲起这件事,曾祖父都会谆谆告诫他的儿子、我的外公韩在发——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人要端正,要根除邪念,与人为善。久而久之,便成为韩家家训,成为了“老韩头”的百年不变的初心。 古法创新树品牌 让一个人真正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自从发生了“龙凤珍珠汤”事件之后,我的外公韩在发先生便在一夜成长了。从十三岁起,他便执意跟随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往返北荒赶牛,风餐露宿不辞艰辛。这期间,曾祖父也在默默观察着儿子的成长和变化,更加坚定了让外公来接手清真牛肉铺生意的信念。 随着外公的逐渐成长,曾祖父不可避免地老了,鬓角的青丝渐渐变了白发,那次的事情之后,还落下了咳嗽病根,走路也有些吃力了。 曾祖父虽然老了,但他屠宰牛羊手艺却越发的炉火纯青。为了让外公更块地掌握这门手艺,他手把手地教外公如何扒牛皮、熟皮子、刮肉、洗肉、煮肉……而外公又聪明好学,一点就通。在曾祖父的指导下,外公不仅学会了宰牛剃肉的手艺,更从曾祖父那里继承了清真熟食烹制的不二技法。 记得外公常常提起,那时曾祖父常与他说:“在发呀,爹老了,将来的买卖也就看你了。我给你起名叫‘在发’就是指望你今后再有发展。但有一句话得记住,经商要有‘德’,到多时都不能糊弄别人。咱的买卖,就是做吃的东西,要对得起良心!还有,干咱们这一行的,还得不断琢磨,创造点新鲜玩艺。不能让老百姓总吃一个口味的,要换换样!”曾祖父的话深刻地影响了外公,也成了后来外公创办“老韩头”品牌的启明星。 后来,曾祖父一家从农安小合隆搬到长春二道街民康路的西省馆胡同,之后又搬到四道街“老万发”老字号大车店(客栈)院里。老万发掌柜的姓何,是个山东人,他相中了我们韩家的牛肉和牛皮,每当有来住店的老板子,他都向人家介绍韩家的手艺。车老板们吃过之后都赞不绝口,临行前还都会买回去一些,除了自己吃用外,难免还要送给亲朋好友。一来二去,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都知道韩家的牛肉、羊肉煮的干净,料下的好,分量足,还不欺骗人。 就在这个时期,外公秉承着韩家忠厚持家的传统,娶妻生子,妻子满淑珍、我的外婆,不仅人非常漂亮,而且心眼儿好。外公常常告诉外婆:“地上有块金疙瘩,不是咱的咱不捡。穷不穷,穷可以挣,但无论是亲戚朋友,无论是邻居,不能抓挠人家。”外婆谨记外公的话,从来不动别人的东西,左邻右舍都夸老韩家的人品。 可别人来借东西,无论外公还是外婆,都有求必应,借去要还就还,不还就拉倒,用外公的话说:“谁还没个为难遭灾的时候呢。”正因如此,外公家只要一有事,大伙都乐意出头帮忙。 转眼到了50年代初,那是外公的女儿、我的母亲韩东华和我的舅舅韩东海都还小,正在念上学,那时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正巧当时吉林大学一带是一片坟地,解放后政府的要求将其迁走。外公一想,赚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每天起大早推上一车子馒头、牛肉,有时带上一些烧鸡,到坟地边的路上等着,为那些干活的工人提供餐食。那些工人干了一天的活,本就累了,于是在买完吃食后,索性就围住外公的小车子开吃,有时围坐的工人竟能到百十个之多。时间一长,大伙一天不见外公的小车子,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不仅心里空落落得,就连饭也觉得不那么香了。得知这个情况后,外公便不管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推着他的小车子准时出现在工地旁。不为别的,就为了大伙的信任和惦念。 当然,日子久了,再美味的食物也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没到这时,外公便会想起曾祖父当年的教诲——别总一个味儿,要常给老百姓换换样。于是,外公在对东北民间老百姓生活、口味和市场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渐渐萌生了研发鸡汤豆腐串的想法。 一天,外公将煮鸡的汤调好,汤里放进各种调料,再把干豆腐用小竹签穿起来,放进锅里用老汤煮。大约半天左右的时间,汤里的各种滋味全都渗进干豆腐里去了,这时再捞出来,控干水分,糖熏上色,刷上香油,最后装在盆里……此时一串儿一串儿的干豆腐,金黄、柔软、香味四溢,哪怕只看上一眼,都让人食指大动。 当天下午,他就推着小车子,来到了同志街和红旗街一带的市场售卖。一瞬间便引爆了消费市场,不仅当日的豆腐串销售一空,此后每天,天天如此,甚至有些老主顾在外公还没到的时候,便早早地排好队,等着抢购外公的“老韩头豆腐串”。 不过,随着老韩头豆腐串儿的出现和声名鹊起,立刻在盛产粮豆的北方掀起了一场“豆腐串儿”大战。一时间,北方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许多多“老韩头”豆腐串儿,后来甚至离谱到出现“老黑头豆腐串儿”“老太太豆腐串儿”…… 有鉴于此,为了保证产品的正统品质,更为了持续给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美味、安全的美食,防止不法之徒假借“老韩头”的名号销售伪劣产品。1981年在四分局马路市场成立了第一家销售专柜,悬挂“老韩头熟食”招牌为消费者供应美食。 同时,在外公的不懈钻研下,“老韩头”有不断推陈出新,陆续设计并推出了出鸡汤豆腐串儿、麻辣豆腐串儿等外人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模仿的各种产品,独特、地道的滋味,成为了“老韩头”的“防伪标签”,敏感的人一尝,便知真伪。 真金不怕火炼,市场大浪淘沙,老韩头的鸡汤豆腐串在市场的冲击下立得住、站得稳,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许。 大浪淘沙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相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变革。1991年,我的母亲韩东华女士与外公在长春公平路六条成立韩东华食品加工厂,并在桂林路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名称“老韩头熟食专柜”。至此母亲韩东华女士成为经营老韩头食品的第三代接班人。 在此期间,“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了“老韩头”发展过程中当之无愧的时代主题。 1993年,母亲在长春市净月旅游开发区成立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老韩头”从此走入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模式,短时间内,经营专柜由一家发展至十数家。传统手艺制作的美食,借助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东风飞入了万户千家。 就在“老韩头”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之时,老韩头品牌创始人、我的外公韩在发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美食技艺传承与发展事业。老人家于2000年阴历八月十七逝世,享年80岁。 外公在临终前,将老韩头本人的肖像权与人名公证给女儿韩东华。也将传承古法技艺、弘扬清真饮食文化的单子交到了母亲肩上。 此后,在2002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老韩头”成为商标注册,“老韩头”至此正式走上品牌发展之路,并逐步成为了长春、吉林、乃至东北的一张美食名片。 弘扬文化创价值 1995年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培养、锻炼、教育了我,军人是镌刻在我骨子里的永不磨灭的印记。 1999年,我泪别军营,退役回家帮助日渐年老的母亲管理“老韩头”企业。2005年母亲与我在长春市绿园区民丰村成立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老韩头”从规模、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员工素质等方面都逐步走向正规,经营网点发展至三十家专柜。我也接替母亲,成为了经营老韩头食品的第四代接班人。 2006年,我们“老韩头”人以“振兴农业,产业报国”为目标,经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我对企业做出十年愿景规划,即“企业十年内发展成为养殖、屠宰、深加工与一体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在绿园区西新工业集中区储备15000平方米工业用地,并逐步建设成为年产5000吨清真食品深加工项目。2013年开始,“老韩头”打造新的商业赢利与核心管理团队模式,截至2015年底,在东北三省设立300余家品牌专营门店。 与此同时,“老韩头”以“弘扬清真饮食文化,振兴中华老字号”为使命,自2016年以来,“老韩头”品牌及产品先后获得了吉林老字号、吉林省名牌产品、吉林省著名商标、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春市名牌产品、中国金牌旅游小吃、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等称号。并且,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吉林省诚信企业、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百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少数民族指定生产企业等荣誉。 “老韩头”热心公益,长期致力于帮助需要帮扶的人,给予帮扶对象生活资助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提供工作就业机会,“既受以鱼,又受以渔”。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

清心守艺,古法归真

“老韩头”传承人回春伟口述历史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每每默念到此,总能莫名地扣动我的心弦。自己也总在思考,竟是什么让我对诗豪刘禹锡《秋词》中这千古名句“情有独钟”?并不全因诗句中的意境,而我更没有梦得先生的经历和境遇,究其原因,是秋天在我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

我叫回春伟,回族,是“老韩头”的第四代传承人。接下来,是“老韩头”和我的故事。

一、混汤一碗定家训

喝过“龙凤珍珠汤”吗?别说是喝,想必很多人连见都没见过,我自然也是没见过的。但我听说过,很小的时候就听过,那是我外公、“老韩头”品牌创始人韩在发先生口中一个故事,一个和秋天有关的故事——

20世纪初,清末民初、军阀混战,关东大地是那个特殊时期为数不多的“净土”。也就在这个时期,我的外曾祖父韩来胜老先生,回族,带着他的儿子、我的外公韩在发先生,跟随闯关东的人流来到吉林,在农安附近的小合隆落脚,开了一家清真牛肉铺维持生活。

1908年,肉铺正式悬挂“老韩头牛肉铺”招牌。那时开牛肉铺,不仅需要自己屠宰、扒皮、收拾干净,再煮制售卖,更需要自己去北荒买牛,然后自己赶回来,十分艰辛。

生活艰辛倒不打紧,但那时赶牛去北荒,一路既荒凉,又很危险。每次出发都提心吊胆,不知明天会发生什么,可谓真正的“荒野求生”。沿途不仅处处遇群狼,有时更会撞上土匪、马贼的劫掠,要么就是不小心住进“黑店”,自少不了被歹人洗劫一空、甚至平白搭上性命。过去,常常有贩牛人一去北荒便了无音信,最终连尸首都无处寻觅。

有一年秋天,具体是哪一年,外公总说他记不清了,许是真的记不清了,许是铭记在心不愿再提。总之,那一年曾祖父韩来胜赶往乌兰塔拉参加当地的牛马大会,忙碌一天,颇有收获。不知不觉便已日头偏西,就在曾祖想要寻店落脚的时候,竟遇到了一位对他非常热情、热情到盛情难却的店掌柜。曾祖父为人老实厚道,有加之初来乍到、举目无亲,见到如此热心人,着实被打动了。于是,接下来的事情便顺利成行了,曾祖父跟人家进了屋……

曾祖父进屋后,整个车店子大通铺上空无一人,只有炕梢躺着一个老头,老头手旁的炕沿儿上放着一碗药。大车店伙计热情地招呼他进屋落坐,挨不过情面,而且忙碌一天也确实很疲惫,于是曾祖父便寻思坐下歇会儿。

可谁知这屁股刚一碰炕沿,异变突起,只听“哗啦”一声,整趟炕沿儿一下子全掉下来了,炕沿上那碗药自然也难逃“劫数”,紧跟着炕沿儿翻在地上摔得粉碎,里面也不知是什么东西,黑乎乎的撒了一地。

曾祖父当时有些蒙了,正要起身赔礼,说时迟那时快,只见车店伙计一个箭步冲上来,顺手抄起曾祖父的领襟儿,然后重重地将他推到在地上,接着便大叫:“来人啊!”

屋外的其他伙计闻声都冲了进来,七手八脚地将曾祖父五花大绑,并质问他:“你知道这是什么吗?知道值多少钱吗?”

事到如此,曾祖父又岂能不知道自己着了人家道儿了,但为了少受皮肉之苦,更为了尽快脱身,曾祖父闻言答到:“我确实不知道碗中是什么上好的药材,但我愿意赔给店主损失,我确实是无心为之,还请几位小哥通融通融。”

这是一直在炕上没有发话的老头,以一副强撑着坐起来的姿态嘶吼道:“这是龙凤珍珠汤’,是我救命的药啊!赔?你赔得起吗?没有一万块现大洋,你就留下来给我抵命吧!”

……

后面的事情,即使我不说,想必大家也都能够想象。曾祖父怎么可能会有一万块大洋,无奈之下掏出了身上为了这次买牛省吃俭用攒下的55块大洋(民国初年1块大洋约等于现在的700元)。因为钱实在太少,又挨了这黑店伙计们的一顿毒打,这才得以含泪逃离草原。

但从草原回来的一路上,本就身无分文的曾祖父身上还带着被毒打的伤,无法干零活也无人敢收留,只能沿途一路讨饭,历尽千辛万苦走了将近两个月才回到了家。离家的时候“小麦覆陇黄”,归来的时候已是“千树万树梨花开”。

经历了那一次的风波,非但没有使曾祖父放弃自己的营生,反而锻炼了他老人家坚韧不拔的品格和刚正不阿的气质。在那之后,曾祖父便立志无论是做人还是做生意,都要一身正气。

此后,每当讲起这件事,曾祖父都会谆谆告诫他的儿子、我的外公韩在发——人间正道是沧桑,做人要端正,要根除邪念,与人为善。久而久之,便成为韩家家训,成为了“老韩头”的百年不变的初心。

  • 古法创新树品牌

让一个人真正成长的不是时间,而是经历。自从发生了“龙凤珍珠汤”事件之后,我的外公韩在发先生便在一夜成长了。从十三岁起,他便执意跟随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往返北荒赶牛,风餐露宿不辞艰辛。这期间,曾祖父也在默默观察着儿子的成长和变化,更加坚定了让外公来接手清真牛肉铺生意的信念。

随着外公的逐渐成长,曾祖父不可避免地老了,鬓角的青丝渐渐变了白发,那次的事情之后,还落下了咳嗽病根,走路也有些吃力了。

曾祖父虽然老了,但他屠宰牛羊手艺却越发的炉火纯青。为了让外公更块地掌握这门手艺,他手把手地教外公如何扒牛皮、熟皮子、刮肉、洗肉、煮肉……而外公又聪明好学,一点就通。在曾祖父的指导下,外公不仅学会了宰牛剃肉的手艺,更从曾祖父那里继承了清真熟食烹制的不二技法。

记得外公常常提起,那时曾祖父常与他说:“在发呀,爹老了,将来的买卖也就看你了。我给你起名叫‘在发’就是指望你今后再有发展。但有一句话得记住,经商要有‘德’,到多时都不能糊弄别人。咱的买卖,就是做吃的东西,要对得起良心!还有,干咱们这一行的,还得不断琢磨,创造点新鲜玩艺。不能让老百姓总吃一个口味的,要换换样!”曾祖父的话深刻地影响了外公,也成了后来外公创办“老韩头”品牌的启明星。

后来,曾祖父一家从农安小合隆搬到长春二道街民康路的西省馆胡同,之后又搬到四道街“老万发”老字号大车店(客栈)院里。老万发掌柜的姓何,是个山东人,他相中了我们韩家的牛肉和牛皮,每当有来住店的老板子,他都向人家介绍韩家的手艺。车老板们吃过之后都赞不绝口,临行前还都会买回去一些,除了自己吃用外,难免还要送给亲朋好友。一来二去,十里八乡的乡亲们就都知道韩家的牛肉、羊肉煮的干净,料下的好,分量足,还不欺骗人。

就在这个时期,外公秉承着韩家忠厚持家的传统,娶妻生子,妻子满淑珍、我的外婆,不仅人非常漂亮,而且心眼儿好。外公常常告诉外婆:“地上有块金疙瘩,不是咱的咱不捡。穷不穷,穷可以挣,但无论是亲戚朋友,无论是邻居,不能抓挠人家。”外婆谨记外公的话,从来不动别人的东西,左邻右舍都夸老韩家的人品。

可别人来借东西,无论外公还是外婆,都有求必应,借去要还就还,不还就拉倒,用外公的话说:“谁还没个为难遭灾的时候呢。”正因如此,外公家只要一有事,大伙都乐意出头帮忙。

转眼到了50年代初,那是外公的女儿、我的母亲韩东华和我的舅舅韩东海都还小,正在念上学,那时家里穷,交不起学费。正巧当时吉林大学一带是一片坟地,解放后政府的要求将其迁走。外公一想,赚钱的机会来了。于是他每天起大早推上一车子馒头、牛肉,有时带上一些烧鸡,到坟地边的路上等着,为那些干活的工人提供餐食。那些工人干了一天的活,本就累了,于是在买完吃食后,索性就围住外公的小车子开吃,有时围坐的工人竟能到百十个之多。时间一长,大伙一天不见外公的小车子,就觉得少了点什么,不仅心里空落落得,就连饭也觉得不那么香了。得知这个情况后,外公便不管刮风下雨,无论春夏秋冬,都推着他的小车子准时出现在工地旁。不为别的,就为了大伙的信任和惦念。

当然,日子久了,再美味的食物也难免出现“审美疲劳”。没到这时,外公便会想起曾祖父当年的教诲——别总一个味儿,要常给老百姓换换样。于是,外公在对东北民间老百姓生活、口味和市场情况进行了充分的调查之后,渐渐萌生了研发鸡汤豆腐串的想法。

一天,外公将煮鸡的汤调好,汤里放进各种调料,再把干豆腐用小竹签穿起来,放进锅里用老汤煮。大约半天左右的时间,汤里的各种滋味全都渗进干豆腐里去了,这时再捞出来,控干水分,糖熏上色,刷上香油,最后装在盆里……此时一串儿一串儿的干豆腐,金黄、柔软、香味四溢,哪怕只看上一眼,都让人食指大动。

当天下午,他就推着小车子,来到了同志街和红旗街一带的市场售卖。一瞬间便引爆了消费市场,不仅当日的豆腐串销售一空,此后每天,天天如此,甚至有些老主顾在外公还没到的时候,便早早地排好队,等着抢购外公的“老韩头豆腐串”。

不过,随着老韩头豆腐串儿的出现和声名鹊起,立刻在盛产粮豆的北方掀起了一场“豆腐串儿”大战。一时间,北方的大街小巷出现了许许多多“老韩头”豆腐串儿,后来甚至离谱到出现“老黑头豆腐串儿”“老太太豆腐串儿”……

有鉴于此,为了保证产品的正统品质,更为了持续给消费者提供优质、健康、美味、安全的美食,防止不法之徒假借“老韩头”的名号销售伪劣产品。1981年在四分局马路市场成立了第一家销售专柜,悬挂“老韩头熟食”招牌为消费者供应美食。

同时,在外公的不懈钻研下,“老韩头”有不断推陈出新,陆续设计并推出了出鸡汤豆腐串儿、麻辣豆腐串儿等外人很难甚至根本无法模仿的各种产品,独特、地道的滋味,成为了“老韩头”的“防伪标签”,敏感的人一尝,便知真伪。

真金不怕火炼,市场大浪淘沙,老韩头的鸡汤豆腐串在市场的冲击下立得住、站得稳,赢得了消费者的赞许。

  • 大浪淘沙谋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为相应国家号召,顺应时代变革。1991年,我的母亲韩东华女士与外公在长春公平路六条成立韩东华食品加工厂,并在桂林路登记个体工商户,注册名称“老韩头熟食专柜”。至此母亲韩东华女士成为经营老韩头食品的第三代接班人。

在此期间,“活起来,传下去”成为了“老韩头”发展过程中当之无愧的时代主题。

1993年,母亲在长春市净月旅游开发区成立吉林省老韩头食品有限公司。“老韩头”从此走入规模化生产与经营模式,短时间内,经营专柜由一家发展至十数家。传统手艺制作的美食,借助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东风飞入了万户千家。

就在“老韩头”发展逐步进入快车道之时,老韩头品牌创始人、我的外公韩在发老先生,永远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一生的美食技艺传承与发展事业。老人家于2000年阴历八月十七逝世,享年80岁。

外公在临终前,将老韩头本人的肖像权与人名公证给女儿韩东华。也将传承古法技艺、弘扬清真饮食文化的单子交到了母亲肩上。

此后,在2002年,国家工商总局批准“老韩头”成为商标注册,“老韩头”至此正式走上品牌发展之路,并逐步成为了长春、吉林、乃至东北的一张美食名片。

  • 弘扬文化创价值

1995年我光荣地成为了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培养、锻炼、教育了我,军人是镌刻在我骨子里的永不磨灭的印记。

1999年,我泪别军营,退役回家帮助日渐年老的母亲管理“老韩头”企业。2005年母亲与我在长春市绿园区民丰村成立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老韩头”从规模、经营理念、管理模式、营销方式、员工素质等方面都逐步走向正规,经营网点发展至三十家专柜。我也接替母亲,成为了经营老韩头食品的第四代接班人。

2006年,我们“老韩头”人以“振兴农业,产业报国”为目标,经企业董事会决议,由我对企业做出十年愿景规划,即“企业十年内发展成为养殖、屠宰、深加工与一体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在绿园区西新工业集中区储备15000平方米工业用地,并逐步建设成为年产5000吨清真食品深加工项目。2013年开始,“老韩头”打造新的商业赢利与核心管理团队模式,截至2015年底,在东北三省设立300余家品牌专营门店。

与此同时,“老韩头”以“弘扬清真饮食文化,振兴中华老字号”为使命,自2016年以来,“老韩头”品牌及产品先后获得了吉林老字号、吉林省名牌产品、吉林省著名商标、长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春市名牌产品、中国金牌旅游小吃、中国地域十大名小吃等称号。并且,作为肩负社会责任的企业,长春老韩头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先后获得吉林省诚信企业、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吉林省百强农产品加工企业、国家少数民族指定生产企业等荣誉。

“老韩头”热心公益,长期致力于帮助需要帮扶的人,给予帮扶对象生活资助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其提供工作就业机会,“既受以鱼,又受以渔”。

一年企业靠运气,十年企业靠经营,百年企业靠文化。“老韩头”作为清真食品企业,“老韩头”重缘,惜缘,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同时,更是将名族团结、共同发展摆在企业首位,力求为包括各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从1908“老韩头”初创算起,“老韩头”品牌已有百年发展史。恰逢盛世,我们原沿用清真酱卤古方,为百姓餐桌再填一份佳肴,为企业开创一片新天地。

以上,便是我的故事,一个百年品牌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故事。昨天的故事,今天的传奇;今天的故事,也必将成为明天的传奇。老韩头愿与每一位有识之士携手,创造下一段属于你我的传奇!

清心守艺,古法归真,愿我们在传承历史的同时,找到属于自己的纯真。

附:“老韩头”品牌百年蜕变简史

NEWS CENTER